人際過敏症

 

或許是第四型性格使然吧?一直以來對於心理之類的東西都有點興趣,但這是第一次寫這類書籍的心得。

我喜歡思考,但對於把一些概念訴諸文字一直有點困難,我想要表達得清楚,又怕哪邊漏掉了產生誤解,但我還是想試試看。

這本書是一個朋友借我的,很有趣的是,在他借我的當下,我正處在快要對他過敏的邊緣。

什麼是人際過敏症呢?

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整理出了九大症狀:

症狀1‧人際關係因為過敏而容易受傷
症狀2‧被負面情緒困住
症狀3‧難以處理憤怒、具有攻擊性
症狀4‧寬容度或接受性低落
症狀5‧身心不適與依附行為
症狀6‧比起「大同」更在意「小異」
症狀7‧被自己的觀點困住
症狀8‧就連最值得信任的人都要對抗
症狀9‧連自己都無法確實感受自己

看書上寫的這些症狀,有種看老朋友名單的感覺。在過去自我厭惡的二十幾年間,這些情況在我身上一直出現。

但我想這也跟天生個性與成長背景有關,在一般健康的情況下,應該是不會常駐這些症狀的。

作者先介紹了這些症狀後,從心裡發展的角度解釋人為什麼會討厭人,接著以生理機制的過敏反應來解釋心理的過敏,最後用依附理論作結,並在中間穿插了許多實例,使讀者能更清楚他在講什麼。

 

當然除了這些東西以外,也不會缺少一些基本人際溝通的要訣,雖然沒有特別強調,但書中也稍微點出了一些溝通技巧(ex傾聽的重要性)。

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依附理論(連結為wiki)那邊,作者認為安全依附的人比較不存在人際過敏的問題,但作者也說,一切都有例外(這句話可以躲過一切反對聲音XD金句啊)。

他認為對人存有基本安全與信賴的人,比較不會猜忌多疑,相較就比較不容易過敏。但作者提的是普遍的情況,我指的是,他說的是一個人對其他人(沒有特定對象)容易產生過敏的程度。

至於對特定對象呢?作者提出了減敏療法,只要思考清楚問題癥結在哪,發現無法解決的話,就只好減少接觸了。

 

 

來分享一下我過去的經歷。

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兼室友,一二年級時好好的,三年級因為課業壓力重了,生活作息不同,加上分組報告分工、還有做實驗有搶材料的問題,突然之間變得非常非常非常討厭她。

在前兩年的相處過程中,偶爾會有些小摩擦,這些都還在可以忍耐的範圍之內。但時間久了,不滿累積越來越多,就在某次實驗器材被她搶先佔走時爆發了,從此之後對她達到過敏的顛峰,最嚴重的時候連看到別人名字裡有跟她名字一樣的字時,都會升起不悅的情緒。

我知道這樣討厭一個人是沒有好處的,我也知道她雖然有做錯一些事,但也不應該被這麼強烈的討厭,但我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的厭惡,那時也因為對她的厭惡而討厭自己。

一直到實習時,雖然在同個單位,但因為不同組別整年幾乎遇不到,心中的厭惡才慢慢降低。雖然還是無法對話,至少在聽到她的名字時不會不開心了。

畢業以後各奔東西,頭一年在學會見面時只能點頭打招呼,第二年可以開口了,第三年已經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子上討論事情。

現在第四年,甚至在很少的機會下,可以互傳訊息聊天。

我們有沒有可能回到像大一大二時那樣,我不知道,但我想減敏療法很有效,減少接觸,她不再踩我雷點,我心中的怒氣也降低了。

 

回到現在。

在我讀完這本書,把它還給那為快讓我過敏的朋友時,我也像他強調了我的底線,並警告他:「如果你越界,我會討厭你。」

或許聽起來很不近人情,帶我想畫清界線是必要的,我不希望再重複一次對某個人過敏的感覺,那對兩個人都沒好處。

只要不越界,還是可以好好相處,前提是對方夠成熟,能夠接受你畫界線,並不以此認為兩人有隔閡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理 岡田尊司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